黃巖洞洞穴遺址內景。 西江日報記者 王永強 攝
西江日報記者 王永強 劉壯壯
通訊員 黃瑛居
在3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紀念黃巖洞洞穴遺址發現60周年研討會上,來自省內外的50多名文物考古專家學者圍繞西江流域的古人類發展歷程、黃巖洞洞穴遺址的發展前景、封開的史前文明與旅游融合、黃巖洞洞穴遺址在華南地區古人類遺址的地位、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階段的洞穴遺址對比分析等專題展開了熱烈又深入的探討。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會議還發出了“肇慶將與西江流域的眾多地市一起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研究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壯大,推動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的倡議,獲得與會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肯定。有專家學者表示,文明的傳承和創新離不開對歷史文物的發掘和研究,推動考古文物高質量發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文物的挖掘、保護、開發、利用方面形成合力,進一步厚植文化自信、傳承文明之光。
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保護黃巖洞遺址、推動西江流域文化的高質量發展?與會的眾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黃巖洞洞穴遺址是我國華南地區石器時代的重要見證,屬于嶺南較有代表性的新、舊石器過渡階段的洞穴遺址,距今最遠已有13.6萬年,在其周邊發現的100多處史前遺址與其共同組成了封開史前古人類遺址群。這些史前遺存提供了非常連續的嶺南史前人群技術與行為的演變過程,建立起嶺南史前連續而完整的文化年代序列,為研究我國不同區域史前考古學文化面貌、史前文化的演進過程、早期人群擴散與文化交流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完善廣東地區考古文化譜系也具有特殊的作用、重要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
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楊式挺還通過手寫賀信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黃巖洞洞穴遺址研討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他寄語廣東文博界同行要“肩負起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當好文化遺產的‘薪火傳人’”。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黃巖洞洞穴遺址的開發、保護、宣教、科普工作,并依托黃巖洞洞穴遺址、陳列館展廳等建成了黃巖洞景區,旨在展示古人類遺跡特征。近年來,我市還投入600余萬元用于完善景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并于2022年3月推動該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景區。
“目前,該遺址及其配套的陳列館展廳已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科普基地,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還以此為依托建成了封開黃巖洞數字博物館。”黃巖洞陳列館館長孔淼鋒表示,隨著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碧水藍天保衛戰、省際廊道示范帶建設、創國家級4A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落地,沉寂已久的黃巖洞洞穴遺址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給青山疊翠的黃巖洞洞穴遺址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如何才能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講”故事,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實現文旅融合發展,是本次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的熱門話題。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馮小波建議要以黃巖洞陳列館內的廣東省考古研究院粵西工作站為基礎,建設“廣信文化考古研究中心”,進一步擦亮“廣信文化”品牌。他提出通過制定對黃巖洞洞穴遺址等眾多封開史前遺址的專項研究計劃,系統整理相關考古和文獻資料,深入挖掘廣信文化內涵,推進廣信文化、嶺南史前文化的相關研究,打造廣信文化、嶺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以此增強嶺南文化自信,進一步促進考古成果等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邱立誠建議,要著眼于嶺南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編制《封開縣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規劃》,深入挖掘封開的歷史文化內涵,圍繞“嶺南古人類的繁衍生息地”“嶺南古文明”“蒼梧古國”“瀟賀古道”“交趾”“嶺南首府”“粵語發源地”“廣府文化起源地”“兩廣歷史文化源流”“嶺南第一狀元”“南漢國”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文旅項目的研究和策劃,為進一步從總體上解決發展定位、增強活力、提升城市品位、凸顯特色創造有利條件。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