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慶市博物館,市民通過互動觸摸屏了解肇慶文博知識。
近年來,“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成為了國內文博行業熱詞。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留存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來。
在肇慶,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利用文物已嶄露頭角,部分博物館、陳列館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出了多元化的數字化服務,讓文物“觸手可及”。近日,記者走訪了我市3間博物館,了解其數字化博物館工作的亮點特色。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肇慶市博物館 VR博物館實現“云”游覽
拿起手機打開肇慶市博物館公眾號,點擊“VR博物館”一欄,就能進入數字博物館。自動導覽、快速導覽、熱點列表、漫游、三維模型、俯視圖等功能,讓市民游客得以全方位“云游”展廳,體驗肇慶歷史文化的魅力。
“2022年5月,市博物館上線VR博物館,利用虛擬現實提升博物館參觀感知體驗,助力我市文博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市博物館綜合部的鄭翔告訴記者,目前,VR博物館瀏覽量超過了15000人次。
同時,市博物館內設置了40個講解點,市民游客掃描二維碼就能享受到便捷、詳細的在線中英文語音講解服務。記者見到,里面還有多個不同主題的互動觸摸屏。通過這些設施設備,參觀者可以小游戲、圖文、視頻瀏覽等方式了解文博知識。
簡單地通過對展品圖像化、影像化展示,雖然保證了視覺效果,但對幫助參觀者沉浸式觀賞和學習仍遠遠沒夠。在市博物館里,記者采訪了數名參觀者,他們對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應該對展品蘊含的歷史故事、人文精神等進一步展示。”佛山游客李明英建議道,“比如可以將包拯、利瑪竇等歷史人文進行全息影像投影,設置能和游客互動的人工智能問答,新奇又有趣。又比如可以將端硯技藝、五馬巡城等非遺項目通過全息影像展示出來,讓參觀者跟著互動,更直觀易懂。”
封開縣黃巖洞陳列館 數字技術讓文物“講”故事
在封開縣河兒口鎮,有一座遺址類博物館——封開縣黃巖洞陳列館。這座陳列館專題展示了在黃巖洞洞穴遺址以及封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中發現的石器、化石等文物。怎樣通過數字化技術更好地呈現這一中國中石器時代的典型遺存,該陳列館一直在探索前進。
去年10月,封開黃巖洞數字博物館上線。“黃巖洞數字博物館的亮點是通過人工智能AI等最新的數字化新技術,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和利用,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講故事,讓文旅合起來。”黃巖洞陳列館館長孔淼鋒告訴記者,黃巖洞數字博物館是肇慶市第一個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
孔淼鋒介紹,除了對館藏文物進行大數據采集和建模保護外,陳列館還通過數字博物館、云游陳列館和云游3D黃巖洞等項目,以二維碼掃描、高清4K觸控屏、文字和語音導覽等手段,對文物進行展示、解讀、互動,實現“云”了解黃巖洞遺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此外,陳列館建設了“嶺南史前世界”等虛擬世界,以黃巖洞的館藏文物為原型,創作龍爺、龍母、龍仔、龍女和細咪(熊貓)等IP品牌形象,以趣游黃巖洞AR智能拍照系統等新技術,讓文化活起來,讓IP講故事。
孔淼鋒表示,隨著數字化資源的整合開放,博物館與AR、VR等技術的融合發展,展覽的互動性、觀眾的體驗感都得到了大大加強,博物館與公眾“對話”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封開縣兩廣源流博物館
數字技術打造“文化之眼”
封開縣兩廣源流博物館被稱為省級廊道“文化之眼”,主要展示封開悠久的古道歷史文化,是封開縣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范帶的重要節點工程之一。
走進博物館一樓展廳,市民游客很容易就會被一個特別的封開縣地形地貌沙盤所吸引。這個沙盤采用全息數字沙盤IPAD互動地圖的方式,展示著封開縣的地形地貌。
“互動性強是兩廣源流博物館建設初衷之一。”大洲鎮黨委委員陳韻倩告訴記者,兩廣源流博物館采用多臺全息機,展示著古人類化石、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石器、漢代文物等。即使不能現場看到實物,也能通過全息影像欣賞到封開珍貴文物。其中在封開先民的主題展廳里,全息機展示著在河兒口垌中巖發現的兩枚距今14.8萬年前的人類牙齒化石。這兩枚化石比原來認為廣東最早的韶關曲江“馬壩人”化石還要早2萬年,被專家稱為嶺南歷史的“揭幕人”。
內聯外接的單元展廳里,參觀者可以參與騎行發電單車點亮茶船古道的互動游戲,在有趣的游戲中增強對茶船古道的認識。在互動展廳,互動滑軌屏、互動識別桌、趣味互動販賣機等設施設備,既能讓市民游客了解到封開名茶、“七夕水”風俗等知識,又能讓他們贏得茶文創產品。
“不少參觀者都覺得,這些互動設備措施改變了藏品傳統展示方式的枯燥乏味,彌補了不能在封開看到封開文物的遺憾。”陳韻倩表示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