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qmffi"><label id="qmffi"></label></acronym>
<bdo id="qmffi"></bdo>
<acronym id="qmffi"><strong id="qmffi"></strong></acronym>
        <table id="qmffi"></table>
      1. <track id="qmffi"></track>
      2. 數字報
        肇慶市人工種植珍貴樹種居全省前列 300多萬株“寶樹”肇慶安家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培育各類珍貴樹種300多萬株,為社會提供優質種苗,促進了良種壯苗的推廣應用和珍貴樹種產業健康發展。

        在高要蛟塘鎮金龍珍貴樹研究基地里,種了13年的交趾黃檀(大紅酸枝),如今胸徑達到26公分。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2月21日上午,春光明媚,和風徐徐。在位于高要區蛟塘鎮的金龍珍貴樹研究基地里,數萬株名貴樹在甘露的滋潤下,茁壯地成長。“如今正是植樹好時節,不少種植戶又到我們這里買了名貴苗木,壯大種植規模。”該基地經理關惠容高興地對記者說。

        金龍珍貴樹研究基地創辦于2003年,占地700多畝,種植著3萬多株不同種類的珍貴樹木,同時每年培育80多萬株名貴樹苗。記者在該基地看到,在不同的山坡上,種著不同品種的名貴樹種,疏落有致,長勢旺盛。有的降香黃檀在這里育苗、種植,經過十五六年的成長后,其干徑已粗達30多公分,樹干高近10米。在林間,還兼種著名貴的金花茶,朵朵金黃色的花兒,正散發著幽幽清香。

        這是我市在發展珍貴樹種上的一個縮影。至目前,全市珍貴樹種人工林面積已由2003年的不足100畝擴展到如今40多萬畝(包括混交林套種),種植面積位居全省前列。

        肇慶地處南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培育發展珍貴樹種。自2008年起,我市啟動了“千畝珍貴樹種示范基地”工程,我市9個縣(市、區)的國有林場均已建立試驗林或示范林,建成了以廣東省珍貴樹種試驗示范基地、龍珠島檀香示范基地及大南山現代林業示范區等一批示范基地。

        在交通方便、相對集中連片的宜林地,實行科學化、規?;洜I,建成高要蛟塘鎮1600畝的“南方珍貴樹種良種選育與擴繁基地”及位于北嶺山林場10000畝的“廣東省珍貴樹種試驗示范基地”。

        而在金龍珍貴樹研究基地里,幾乎囊括我市名貴樹木的品種,如交趾黃檀(大紅酸枝)、檀香、降香黃檀、印度黃檀、大果紫檀等。該基地從2003年開始,先后從印度、老撾、泰國、越南等地引進名貴樹種,對名貴樹木的育苗、種植、管理等進行廣泛試驗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效。如今,多個品種的名貴樹在這里“安家樂業”。此外,該基地還積極培育和推廣苗木,讓更多名貴樹種在肇慶開枝散葉。

        由于珍貴樹種的成長時間緩慢,有意發展這方面則需要耐心。如降香黃檀,種植20年后才趨于成熟。為加大珍貴樹種的推廣,我市林業部門結合林業“三下鄉”,定期開展“送珍貴樹苗下鄉、增農民綠色財富”活動,累計派送降香黃檀、紅錐、金花茶等苗木20萬多株。鼓勵和引導農民利用村旁、路旁、宅旁和坡耕地等種植珍貴樹種,提高村莊綠化中珍貴樹種的比例。

        我市按照“科學支撐、種苗先行”的總體策略,先后與中國林科院熱林所和廣東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新品種引種試驗及珍貴樹種種源收集等工作。利用珍貴樹種示范基地引種收集印度黃檀、降香黃檀、金花茶、喜樹、大果紫檀、土沉香、奇楠沉香等珍貴樹樹種優質資源,通過對苗木繁育試驗、營建試驗林等開展深入試驗研究,篩選優勢種源,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大力推行良種良法育苗,進一步規范林木種苗繁育技術措施。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培育各類珍貴樹種300多萬株,為社會提供優質種苗,促進了良種壯苗的推廣應用和珍貴樹種產業健康發展。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hangyunjinrong.cn/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粵ICP備09102757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av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