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切生機盎然。在肇慶廣闊的鄉村大地上,活躍著一股如春天般的蓬勃力量。這股力量由鄉村振興青年志愿者匯聚而成。他們奔赴鄉村一線發揮自身所長,為農產品披上特色包裝,用美麗繪畫裝扮屋舍村巷,以多媒體宣傳打響產業品牌……點滴微光匯聚成璀璨星河,為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貢獻著青春力量。近日,記者采訪了3名鄉村振興青年志愿者,了解他們服務鄉村的故事。
文/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梁志鵬(右)。
高要鄉村振興志愿者梁志鵬
設計包裝塑造農業品牌
每天,梁志鵬走在鄉村小路上,腦海里大部分時候都在思考著怎樣讓家鄉的特色農產品更好地打響名頭。這位今年23歲的鄉村振興志愿者,在2021年大學畢業后就參加了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回到家鄉高要區蓮塘鎮,開展為期兩年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成為了佛山駐蓮塘鎮幫扶工作隊一員。
蓮塘鎮官塘村花生食品加工產業是蓮塘鎮一大特色產業。“雖然官塘村花生品質好,加工產業有了一定規模,但仍停留在過去的傳統生產、管理和銷售模式,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在市場賣不起價。”怎樣突破當地花生加工產業發展瓶頸,最大限度發揮產業“聯農助農”作用?梁志鵬摸索發現,可以先從產品外包裝做起。
去年5月,梁志鵬聯合其他鄉村振興志愿者、高校青年學生組建“花信風華”青創團隊,通過設計富有當地鄉土特色的產品包裝,以“新媒體+電商”模式,文化樹品牌、新媒體營銷導流量,打造官塘花生產業文化新經濟品牌價值。
目前,梁志鵬團隊已為官塘花生產品設計了3個版本的食品外包裝,并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多渠道開展宣傳推廣。“第一版包裝風格走農副土特產路線,突出純天然、零添加健康農家食品元素和肇慶地域特產品牌。”梁志鵬介紹,了解到休閑零食主要消費人群的特點后,團隊以更貼近年輕人的審美喜好設計了第二版、第三版的包裝,主打漫畫風,把高要鄉村山水田園風光以漫畫形式呈現出來,激發生活在城市年輕人對鄉村田園風光的向往。
如今,官塘村花生有了新包裝,通過新媒體宣傳,市場知名度也有了提升。團隊攜項目參加去年的高要區鄉村振興人才創客大賽,還獲得了一等獎。梁志鵬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計劃兩年的志愿服務期結束后繼續留在蓮塘鎮。“鄉村建設需要年輕人。在有能力的時候為家鄉、為群眾做點實事好事,這是我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他說道。
何藝珊
四會鄉村振興志愿者何藝珊
做鄉村文化的傳播者
“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我們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為鄉村振興匯聚更多青春力量。”這是鄉村振興志愿者何藝珊,在2022年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出征儀式上的發言內容。2022年8月,來自佛山、畢業于澳門科技大學的她來到四會市黃田鎮參與鄉村振興,服務于黃田鎮文廣旅體服務中心。
來到黃田鎮后,何藝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怎樣去挖掘本地文化,把本地文化融入工作中,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為此,何藝珊和各線辦有關人員積極合作,嘗試探索通過文字、攝影、短視頻、直播等多形式、多途徑的宣傳,塑造黃田鎮沙糖桔原產地的品牌形象,廣泛宣傳黃田鎮的好山好水好生態,推動鎮域經濟“增綠添富”。她還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鼓勵引導群眾感受與保護“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
她組織舉辦四會民歌講座,邀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會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李重明現場教學;協助四會市博物館與黃田學校簽訂協議,通過“館校合作”模式,促進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文化育人助學生健康成長。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四會民歌講座。在接觸四會民歌這項非遺的過程中,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當地文化的獨特性,進一步建立對當地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對日后工作的開展建立起類似‘精神鏈接’的感覺。”何藝珊說,鄉村振興與青年息息相關。年輕人可結合所見所學所感,把鄉村風景、人文歷史等表達出來,還能把文創和鄉村土特產相結合,做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播的使者。
陳靈敏。
廣寧鄉村振興志愿者陳靈敏
給家鄉大米穿“新衣”
“我從來沒想過,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家鄉的大米帶來這么好的市場效果。”說起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經歷,來自廣寧縣洲仔鎮的大學生陳靈敏的臉上滿是笑容。
陳靈敏2021年大學畢業后就參加了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回到了家鄉洲仔鎮,協助幫鎮扶村工作隊開展工作。
陳靈敏所讀的專業是工藝美術。來到鄉村后,她一直尋思著怎樣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家鄉服務。“我調研發現,洲仔鎮的大米大部分都是散裝售賣,村民買米時都是用麻袋或者塑料袋裝回去。我想,能不能為洲仔鎮的大米定制包裝袋。”于是,陳靈敏立即請教專業人士,一邊查找資料一邊學習鉆研,用了約一個月時間,終于設計出一款大方美觀的大米包裝袋,并在去年1月投入使用。
這款手提式真空包裝袋融入了廣寧鄉村元素,有5斤裝和10斤裝規格,成本較低,推出后受到很多大米商家歡迎。不少商家對陳靈敏說,這個包裝袋讓本地大米有了正式“外衣”,規范了銷售,對品牌也起到初步的塑造作用。
一年多來,陳靈敏還干了不少事。她和團隊一起參加全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短視頻大“曬”活動,將洲仔鎮的產業現狀、人文歷史、鄉村風貌制成12期短視頻廣泛宣傳;組織成立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發起“‘藝’起‘繪’洲仔”、“拾分整潔”等志愿活動,為美麗圩鎮文化建設增光添彩;協助5支大中專學生志愿者隊伍到洲仔鎮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治理、農業生產、文化教育等全領域、全方位振興。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