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謝江濤 蘇燕君 林琳 特約記者 梁愛玲 通訊員 廖通
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鄉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努力探索抓黨建促民族團結進步、促鄉村振興的“下帥模式”;以“蓄水養魚”的產業思路,做好“牛、茶、酒”三字文章,打造具有濃厚民族風情的農文旅融合新名片;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豐富提升壯獅舞、竹竿舞等特色文化內涵;用美學思維加強壯族瑤族特色風貌保護開發,建設生態優、環境美、民風淳的美麗壯瑤鄉……
當前,圍繞落實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肇慶快速響應、先行先試,創造性啟動包括下帥壯族瑤族鄉(以下簡稱“下帥鄉”)在內的“兩工兩農”4個鄉鎮示范建設,啟動推進下帥鄉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大力實施民族特色產業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多方聯動支持下帥鄉高質量發展。
懷集縣下帥鄉是壯、瑤、漢三個民族的聚居地,是廣東省7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也是肇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近年來,肇慶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以及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抓住用好省“百千萬工程”的重大戰略機遇,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斷推動民族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成就了下帥鄉作為肇慶探索鎮域高質量發展試點的信心和底氣,努力打造成為“百千萬工程”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特色樣板。
弘揚民族鄉特色文化
以文化傳承厚植民族情感認同
作為壯、瑤、漢三族人民千百年來共同的家園,風景秀麗的下帥鄉既有香醇甘洌的糯米酒,也有風情搖曳的壯瑤歌舞曲,三族人民和睦共生,多彩燦爛的民族文化也在這里生根發芽、交匯相融、傳承發展,共同鑄造了新時代下帥鄉百花齊放、獨樹一幟的民族風貌。
根深葉茂,本固枝榮。近年來,肇慶通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校園,支持傳承少數民族技藝,加強重大民俗活動組織策劃等方式,不斷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保護工作,讓美麗“非遺”家喻戶曉、代代傳承。
下帥鄉以“政府搭臺、公益支持、市場運作”的模式,聘請文化傳承導師,在民族學校、文化站開展春牛舞(省非遺)、壯獅舞(市非遺)、采茶舞、馬舞、竹竿舞等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訓,至今已累計培訓5000多人次。
走進下帥鄉民族學校、鄉村“復興少年宮”,熱情的壯族姑娘正在演唱悅耳的民族歌曲,笑容燦爛的教師伴隨韻律跳起春牛舞,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跟唱學跳,曾在漫長時光浸潤中褪色、面臨“青黃不接”局面的民族文化,在此刻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大家一起跳舞、比賽,以賽促練,以舞為媒,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了。”下帥壯族瑤族鄉民族學校教師黃思影告訴記者,無論是壯族瑤族孩子,還是漢族學生,大家都特別喜歡這些文體活動,這既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凝聚各族民心的有效途徑。
壯酒香,瑤歌揚,漢情深。絢麗的民族團結之花,迎著春風,開滿肇慶大地。
做強民族鄉特色產業
以產業“造血”壯大民族鄉
發展根基
在牛仙谷醉美山水環繞下,壯族姑娘韋紅兵一邊用壯語吆喝著嘹亮的祝酒歌,一邊把一杯杯香醇濃郁的“壯瑤紅酒”端到遠道而來的客人面前。韋紅兵自豪地說,西餐餐桌常有紅酒牛肉,而下帥鄉也有“帥牛肉”和“壯瑤紅酒”,還有清新淡雅的單叢茶,“一肉一酒一茶”盡顯濃濃的民族鄉情。
東西村的相思林、車福村的單叢茶科普基地、竹六村的六橋特色村寨、山奢村的三華李基地、黃翰村的牛仙谷和壯瑤紅莊園……近年來,下帥鄉充分挖掘優美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的特色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生態農林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特色文化旅游業,民族風情生態旅游有序開發拓展,把民族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產業資源“串珠成鏈”。
目前,下帥鄉累計種植單叢茶1500多畝、百香果700多畝、鷹嘴桃350多畝,年產“壯瑤紅酒”5萬多斤,同時加快謀劃推動民族風情生態旅游,多渠道壯大群眾經濟收入。下帥鄉先后被評為“廣東省風情旅游小鎮”“廣東省森林小鎮”。
“我們還把黃翰、山奢、竹六等五個村黨支部聯合起來,共同興辦懷集縣興帥農業發展公司,經營起農副產品銷售等業務,不斷壯大村集體產業。”下帥鄉黨委書記劉劍飛介紹說,如今下帥鄉所有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超1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14403元增長到2021年23995.22元,增長6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群眾的腰袋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紅火了”。
去年12月,在市委民族工作會議暨推進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高質量發展現場會上,下帥單叢茶產業發展示范基地、肉牛生態養殖項目等一批別具下帥特色的產業項目成功簽約,進一步為下帥鄉產業發展蓄勢賦能。
按照肇慶推進下帥壯族瑤族鄉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下帥鄉將大力實施民族特色產業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圍繞“蓄水養魚”的產業思路,著力做好“牛、茶、酒”三字文章,推動黃牛、單叢茶、“壯瑤紅酒”等特色產業規?;?、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同時大力發展民族風情生態旅游,建設民族特色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打造農文旅融合新名片。
打造民族鄉特色村鎮
以“繡花”功夫繪就
民族團結畫卷
天下勝,是故合力。近年來,肇慶各級各部門在下帥民族鄉高質量發展的謀篇布局中盡顯“繡花情”,在排憂解難中淬煉“繡花技”,在急難險阻中練就“繡花功”。
據統計,近3年來,肇慶五個中心區(市)共出資近5000萬元落實幫扶項目,增加農戶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市直30多個單位共籌集資金超6000萬元,全面實施經濟幫扶、干部幫扶等“五大幫扶”,把“輸血”與“造血”、“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著力增強下帥鄉自我發展能力。
打造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是“百千萬工程”的題中要義之一。下帥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民族鄉。
通過基層治理積分制,下帥鄉探索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316”工作機制——將人居環境考核得分與村集體、村民小組、村民小組長等獎勵金相掛鉤,努力建立形成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
通過做深做實“黨建+林長制”工作模式,下帥鄉厚植鄉村發展“綠色家底”——先后被評為廣東省森林小鎮,竹六村、山奢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車福村、黃翰村、東西村被省林業局認定為廣東省森林鄉村。
春光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民族團結廣場的不遠處,勤勞的下帥群眾依托地勢種植起呈石榴籽景觀的民族團結同心林,寓意著下帥壯、瑤、漢三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新年伊始,下帥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鄉鎮”,是全省7個民族鄉首個獲此“國字號”殊榮的民族鄉。這是對肇慶民族工作的肯定,也吹響了推進下帥鄉打造“百千萬工程”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特色樣板的沖鋒號。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下帥鄉,正踏上“百縣千鎮萬村工程”新的賽道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