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qmffi"><label id="qmffi"></label></acronym>
<bdo id="qmffi"></bdo>
<acronym id="qmffi"><strong id="qmffi"></strong></acronym>
        <table id="qmffi"></table>
      1. <track id="qmffi"></track>
      2. 數字報
        文明賦能處處景 一路春色滿目新 ——肇慶持續推動常態化文明創建走深走實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自2020年11月,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以來,肇慶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實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常態長效機制,深化“六大提升行動”,推動文明創建提質增效,持續擦亮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為推動肇慶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凝聚起磅礴力量。

        肇慶常態化推進文明創建 讓城市有顏值又有溫度。

        肇慶因地制宜打造“鐵軍講堂”宣講品牌。

        2023年元宵文藝晚會在牌坊舉行。 市文化館供圖

        志愿者在便民集市為群眾進行眼科義診。

        “共創文明典范城市,我們能出一份力就多出一份力!”近日,肇慶被中央文明辦確定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第二批試點城市,這既是我們肇慶的一份莫大榮譽,也是全體市民的一份共同責任。2月18日,市文明辦發出倡議,同時組織開展一場覆蓋全市各地的“我為文明綠美肇慶出份力”集中行動日活動,廣大黨員干部及熱心市民走進城鄉,掃街道、清雜物、除死角,以實際行動倡導著文明理念,共同營造文明、優質、美麗的生活環境。

        城市的發展,需要文明的潤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創建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邁向守正創新、提質增效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也為肇慶持續推動常態化文明創建走深走實提供了根本遵循。

        厚培精神文明沃土,點亮城市之光。自2020年11月,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以來,肇慶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實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常態長效機制,深化“六大提升行動”,推動文明創建提質增效,持續擦亮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為推動肇慶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凝聚起磅礴力量。

        文/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通訊員 羅軍浩

        圖/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除署名外)

        思想引領

        鑄就城市之魂

        “作為革命老區的后代,我有義務守護好這些革命遺址,希望守護好德慶紅色歷史文化,讓子孫后代銘記歷史,傳承紅色血脈。”72歲高齡的徐旭禮,才下講臺又上宣講臺。自退休后,十年間,他常常身穿一件紅色馬甲,騎著一輛摩托車,揣上一個話筒,自發奔走在德慶各紅色遺址,一次又一次,為無數來訪者宣講著德慶壯烈的革命史,用滿腔熱血續寫著新時代的紅色血脈傳承故事。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開展文明創建進程中,肇慶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創新方式,用活平臺,通過活化利用紅色資源,有序推動“六進”宣講工作在全市鋪開,筑牢全市上下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肇慶迅速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宣講,組織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及時學、帶頭學,組建專家學者、領導干部、百姓宣講隊伍,廣泛組織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站,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原汁原味”帶到基層。

        集中學習、專家解讀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紅色文藝輕騎兵”“紅色電影”等豐富多彩的演出活動,網絡直播、微視頻宣講等新技術新手段,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精神的洗禮和浸潤。

        善學者智,善學者成。據統計,2022年全市“六進”宣講共計3256場,吸引145600多人次參與。此外,肇慶還建設“六進”宣講示范點,充分用好我市“十佳宣講員”和巾幗宣講團、普法講師團、勞模工匠宣講團、硯都文化宣講團等特色宣講隊,深入各領域、各行業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講活動。

        除了品牌宣講,肇慶還用好社會資源和線上資源,依托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等平臺,線上線下齊發力,全方位多層次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實現“1+1>2”的宣講效果。從干部到群眾、從線下到線上、從課堂到田間,黨的創新理論在肇慶大地生根開花。

        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亦成為全民學習科學理論、共享精神文明花與果的大舞臺。近日,鼎湖區委宣傳部、永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分隊就在永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了一場“學黨史悟思想 辦實事開新局”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志愿者帶著感情、懷著使命,用“鄉音白話”分享身邊故事,打通思想理論傳播心理上、道理上的“最后一公里”。

        據了解,肇慶持續深化拓展文明實踐,全市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664個,打造示范所(站)200多個,廣泛開展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等文明實踐活動。截至目前,各縣(市、區)均成立了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促進中心,組建了縣級志愿服務總隊,各地共成立縣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2742支,文明實踐志愿者達129029人。

        惠民為民 共筑和諧之家

        文明創建是高瞻遠矚的奮斗目標,更是腳踏實地的民心工程。

        走進萬福社區老舊小區湖濱花園,路面整潔,車輛有序停放在車位里,公共區域地面干凈整潔,老人小孩在小區內的公園休閑活動,呈現出一幅和諧幸福的畫面。

        “我們小區老人居多,提袋米拿袋菜爬樓梯都好困難,現在裝了電梯,真的好舒服,環境變好了,心情也舒暢了。”湖濱花園業主黃阿姨對小區的“逆生長”贊不絕口。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摸查“三線”問題總數2047個,完成數量1912個,完成率93.4%;完成736個老舊小區整治和城區71個無障礙車位設置,加快23個老舊小區改造和6個社區建筑外立面整治工作;完成整治鞏固提升242條背街小巷,加快公廁提檔升級設計,開展新建及提檔升級城市公廁7處……聚焦于短板弱項,肇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辦好民生實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

        從日常入手、從細節突破,近年來,肇慶開展常態化文明創建“六大提升行動”,緊緊圍繞提升民生福祉,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繡花功夫,不斷提升城市面貌品質,也不斷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僅于此,聚焦群眾所求所盼,肇慶以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為基礎,整合數據資源、擴大監控覆蓋面,推動346項政務服務事項市內“同城通辦”、200項佛肇異地辦服務、109項事項“跨省通辦”等,切實破解“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難題,大大便利了市民生活,也優化提升了營商環境。

        隨著城市功能的日趨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日益深化,便民服務的不斷提升,宜居宜游的美麗肇慶,越來越受市民游客喜愛,市民不僅素質提升了,還紛紛參與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志愿服務中。從城區到鄉村,上至老人,下至稚子,大家紛紛主動參與這場全民動員、全員參與、全域創建的文明“大合唱”中,文明基因也正慢慢融入城市發展脈絡里。

        成風化人 潤澤文明之城

        去年9月2日傍晚,端州區麒麟街一老房突然起火,令人揪心的是,一名行動不便的年邁老人被困二樓陽臺。情況危急之際,附近的鄰里街坊、退伍軍人、路過的外賣小哥,紛紛施以援手,有的搬梯子、有的撥打急救電話,大家合力將老人從大火中救出。這一溫暖事跡不僅在肇慶市廣泛傳播,還獲得了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央媒的點贊與轉發。

        路見不平挺身而出,這樣的凡人善舉,在肇慶層見疊出;這樣的文明行為,在這里屢見不鮮。中國好人黃麗群30多年來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引領“好人工作室”工作室志愿者點對點開展幫扶服務,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難題;全國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葉海蘭,曾孤身一人千里獨行趕赴湖北武漢抗擊疫情,彰顯新時代青年力量;全國優秀人民警察聶桂清,扎根基層30余年,堅持用“心”服務群眾……以凡人善舉匯聚文明暖流,肇慶多渠道推薦好人、多形式宣傳好人、多方式禮遇好人。近年來,肇慶已涌現出中國好人15名,廣東好人72名,廣東省道德模范1名,肇慶市身邊好人831名,肇慶市道德模范65名,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日益濃厚。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的志愿者。近年來,肇慶矢志打造“文明肇慶·志愿之城”,持續實施志愿服務大擂臺、志愿服務大講堂、志愿服務便民集市等志愿服務特色品牌,打造出四會市志愿服務扶強計劃項目、鼎湖區桂城街道桂花邨430課堂等一批優秀項目,志愿服務和文明實踐蔚然成風。其中,高要區第一中學“雁攜星行”關愛特殊兒童志愿服務項目評定為全國“2022年中學生志愿服務示范項目”;端州區啟航科普志愿服務隊榮獲2022年度科技志愿服務組織先進典型。

        據了解,目前肇慶全市共有超過80萬名注冊志愿者、5000多支志愿服務團隊,總服務時長5400多萬小時,累計志愿服務時長位列全省第二。長久以來,他們奔走在肇慶街頭巷尾,用自己的行動與汗水,為廣大市民提供溫暖與光明。城中社區、星湖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稱號,2人獲得“全國最美志愿者”稱號。

        市民文明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廣泛開展文明餐桌、綠色出行、文明家風等主題活動,引導市民摒棄陋習,自覺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在傳統佳節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增強文化自信、豐富市民群眾文化生活……肇慶還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形成多領域、全覆蓋、跨地區的網絡文明傳播體系,把文明傳播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文化若水,潤物無聲。肇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繁榮發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其中,以千年古書院——星巖書院為前身打造而成的肇慶市嶺南書院,成為我市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地,探索出文化惠民新路徑。去年,該書院肇慶開設了書法講座、非遺傳承等5類傳統文化課程,實現了常態化運營。

        持之以恒,方能深入人心。秉持這一理念,肇慶全市上下同心協力、奮勇爭先,文明創建熱潮高漲,正凝聚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下階段,肇慶市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新一屆文明創建評選年契機,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hangyunjinrong.cn/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粵ICP備09102757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av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