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林人在高聳的瞭望塔上守護著萬畝林海。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西江日報記者 林琳
特約記者 梁愛玲 通訊員 廖通
新春添新綠,造林正當時。在肇慶市高要區金利鎮建群村牛眠山國家儲備林基地,造林工人正穿梭于林下,除草、間伐、修枝、打穴。約1.4萬株紅錐、火力楠等生態價值高的闊葉樹種苗木將被種下,為肇慶國儲林工程建設添磚加瓦。
撫覽時光隧道中極不平凡的2022年,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作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努力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的廣東路徑。
顧盼回首,肇慶堅持把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去年,全市完成生態修復造林9.8萬畝,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造林任務。全省首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項目在肇慶落地,全市義務植樹667萬多株,參與人數達198萬多人次。
展望將來,落實省委部署,肇慶將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實施綠美肇慶生態建設,擦亮肇慶“山湖城江林泉峽”生態名片,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肇慶樣板。
“綠美肇慶”首要在“綠”
上個世紀70年代,懷集縣委、縣政府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為改變山區面貌,作好“林”字文章,啟動了“岳山萬人造林大會戰”,創造了肇慶這個國家森林城市豐厚的“家底”。
在新時代,如何續寫先輩用辛勤與智慧寫就的“林”字文章?肇慶的回答是: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確保林木資源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
2017年,肇慶成為廣東省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林權收儲工作兩個試點市之一。隨后,總體規劃和建設方案逐步成型,項目實施主體迅速成立。去年,肇慶收儲林地47.49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25.26萬畝,遠超20萬畝的年度目標。
大力增綠,還要悉心護綠、精心管綠——肇慶做深做細做實林長制,推動“林長+林區警長”、“林長+科技特派員”等治理模式,扎實抓好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治,去年在全省率先超額完成年度飛防作業19萬畝。
莽莽林??设T就綠色世界,星星之火可毀掉綠色家園——肇慶在森林防滅火工作上從不敢掉以輕心。去年,肇慶繼續大力推進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切實保護寶貴的深林資源,讓青山常在、綠樹常青。
綠色正成為肇慶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最重要的底色。作為國家森林城市,肇慶市森林資源面積超1581萬畝,森林儲積量達6114萬立方米,擁有北嶺山、羚羊峽古棧道等一批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連年遞增,達70.83%,是粵港澳大灣區森林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
“綠美肇慶”目標要“美”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鳥是具有靈性的生命,鳥的選擇就是大自然的選擇。……但在這里打卡久了,干脆安居樂業,娶妻生子。這里便成為一個小鳥的新天堂。”在星湖國家濕地公園和鼎湖區沙浦鎮天湖生態村采風過后,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劍冰寫下《小鳥新天堂》散文,登上《人民日報·海外版》旅游天地版頭條,讓全國乃至全世界讀者都感受到了綠美肇慶“推窗見綠,推門見景”的生態魅力。
良禽擇木而棲,良木倚水而盛,一木一林可窺生態全貌。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肇慶,連年進入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前二十榜單。大江大河質量亦保持在全國前列,在2022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位列22位,為廣東省唯一上榜城市。
肇慶享負盛名的還有被生物學家稱為“物種寶庫”和“北回歸線的綠色明珠”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生長著約占廣東植物種數1/3的高等植物。值得一提的是,肇慶正全力支持共建“鼎湖山生態文明示范區”,扎實推動廣東(肇慶)植物園建設并納入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
良好生態環境不僅造福生物多樣性,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下,行走星湖紫荊西堤,風貌品質提升讓人流連忘返;漫步封開縣賀江碧道畫廊,肇慶人在家門口體驗“世外桃源”;8個中心城區公園把城市水系和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人居環境有機串聯,市民離家300米見園,幸福指數與日俱增。
“綠美肇慶”暢通“兩山”轉化路徑
森林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肇慶正在創新發揮森林“四庫”作用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側重以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為著力點,努力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肇慶路徑。
肇慶扎實推進林下經濟建設,全市共建成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5個,發展林下經濟涉及林地面積619萬畝,涵蓋林下種植、養殖、農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等多種模式。其中林下種植業利用林地面積82.52萬畝,主要發展油茶、肉桂、巴戟、牛大力、鐵皮石斛、蘆薈、靈芝、竹蓀、靈芝、柑橘、百香果等,品種之豐富,為南粵前列。
在全國28個林下經濟示范縣之一的廣寧縣,油茶提質升級異常亮眼,捷報頻傳。去年,油茶產業發展基地成功創建省級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基地。廣東康帝綠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純五季山茶油被認定為“廣東十大茶油”。
林下經濟蓬勃,林間景色醉人,肇慶還依托各地優質森林資源探索發展森林康養等生態旅游產業。目前,全市建成高要金鐘山、紫云谷等5個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懷集縣紅光(大南藥)森林康養基地、神谷國家森林小鎮等被認定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單位。
人工林林分林相改造,提高碳儲量,為加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逐步擴大林業碳匯交易奠定了基礎。近年來,肇慶積極探索林業碳匯開發利用,落地全省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全省首個“農戶碳賬戶”應用試點等,實現綠水青山的有效變現。
半個世紀過去,濯濯岳山換了人間。當我們再把視線投向肇慶的西北角,那里佇立著樹齡超1300年,目前國內已知同類樹種樹齡最大、胸徑最大的“紅錐樹王”——不僅見證了一批批、一代代“岳山造林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追求,還將繼續目睹綠美肇慶的嶄新畫卷徐徐展開,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出肇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