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瑞鶴歸》在硯洲島包公樓前取景。 河南衛視供圖
肇慶包公文化園。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七星巖包拯題刻。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城區內的包公井。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編者按:
瑞鶴少年與仙女們穿越千里江山,來到肇慶,在硯洲島包公樓前殿堂、牌坊前凌空躍起,蹁躚之姿盡顯仙鶴高雅輕盈之態。舞者以身擬鶴,寓意著吉祥康健、純真忠貞。
這是讓觀眾沉浸其中的河南衛視“《國風浩蕩2023元宵奇妙游·瑞鶴歸》”,該舞蹈節目采用“仙鶴”這一在中國文化中的經典意象,以仙鶴的第一視角感受生命的律動與美好。一襲白衣、頭頂紅冠的瑞鶴少年剛柔并濟的舞姿,與肇慶綿延千年的山水畫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互相映襯,是包公樓前瑞鶴少年的高潔形象與千年包公形象的邂逅,也是當代觀者與歷史文化的邂逅,穿越時空的對話將元宵之夜的肇慶人文景色賦予了生命力。
《瑞鶴歸》以舞蹈的寫意之美讓觀眾遐想連篇,它用一支舞蹈牽動一段歷史,引出一千年前那個清正廉潔、公正愛民的端州知府包拯的形象,呈現“當代”與“歷史”跨越時空的對話,更展現出肇慶人民傳承包公文化,弘揚包公精神,與包公情源遠流長的感人故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宋代名臣包拯,“青天”之名始于肇慶端州任上,《宋史·包拯傳》中“包拯不持一硯歸”的故事就發生在端州。包拯在端州(今肇慶)任知軍州事三年,清心直道、勤政愛民、排瀝屯田、挖井除疾、整治硯賦、建倉修驛、興文辦學,形成了以民為本、清正廉潔的治政理念。
包拯在州署內增建清心堂、節堂、宅生堂、枕書堂、洗硯池、菊圃等。在城中建立廣濟倉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改名豐濟倉,以備饑荒。建崧臺驛于城西以利交通和傳遞公文書信。建星巖書院于寶月臺,為肇慶創立書院之始。另于城西建文昌宮、城東建寶光寺。
端州人從前飲用西江水,?;疾?。包拯來后,教民打了七口井。一在州治內,一在西岳廟旁,一在學前街南,一在分司巷口,一在廣濟倉右,一在城北門左,一在主帥堂前(據明代董源《義井記》)。
“不持一硯”留美名
在肇慶,為紀念包公而修的包公祠有兩處:一處在城內端州區,一處在鼎湖硯洲島。迤邐而行的西江中間,硯洲島宛如翠玉悄臥水中央。傳說,這是包公擲硯的地方。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當包公即將離任時,端州的老百姓將他送到船頭,知道他肯定不會帶硯走,便將一塊最上等的端硯用黃皮包好,悄悄放進艙內。
誰知船兒行至羚羊峽口,忽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包公頓感蹊蹺,立即查問手下人,得知實情后,他堅辭不受,立即取出端硯拋到江中,這才風平浪靜。
傳說后來在包公擲硯處,湍急的江心隆起了一塊陸洲,這就是硯洲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的“黃布沙”。雖只是傳說附會,卻也能由此看出肇慶人民對包拯的不舍與愛戴。
肇慶民間還流傳著包公收妖、鎖妖井等傳說。七星巖石室洞東壁現存包拯題名石刻,是包拯唯一存世手跡。至今,包拯留下的清廉之風,仍然影響著肇慶一方水土。
傳承前年文脈 厚植清廉根基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包拯的這首寫在端州郡守府第墻壁上的《書端州郡齋壁》五言律詩,如今被很多人作為為官做人的范本。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剛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則。
肇慶至今仍保留著包公祠、包公樓、包公井等包公文化遺跡。千百年來,肇慶本地形成了具有濃郁包公文化特色的廉政文化,通過史學、文學、戲劇、繪畫、建筑、民歌民謠等多種形式廣為流傳,在人民群眾中塑造出樸素的廉潔價值觀,成為肇慶廉政文化的寶貴財富。
2015年,廣東首個彰顯廉潔文化主題的“肇慶包公文化園”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揭幕,這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領導干部感受到了一股“清風”拂面而來。據了解,該園由包公祠、清心園、文化廣場、文化街和觀景平臺5部分組成。園內既有復原展示包公在端州的歷史場景,又有包公臉譜、包公雕塑、包公硯及包公清正嚴明、為民的各種故事交匯。以包公在端州任職歷史事跡為載體,栩栩如生的“包公擲硯”場景,真實記載包公歷史的明清古硯碑,琳瑯滿目的影視演繹作品,無不讓人全方位走進包公歷史。這是對“包公”文化的詮釋,也是后人傳承廉潔奉公遺風的有效載體。
一直以來肇慶市高度重視和挖掘傳承包公廉政文化,修建包公文化園,修復包公井、包公樓、星巖書院,包公府衙等包公治端的遺址遺跡,創作了大型音樂劇《青天之端》等優秀文藝作品。肇慶的廣大黨員干部,作為包公“后任者”,更是堅持厲行法治,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肇慶包公文化園,如今已經成為了市民游客及各級部門好去處。該文化園是集“廉政教育、歷史文化、旅游觀光”三位一體的肇慶市重點文化工程項目,更是廣東省紀委與肇慶市委、市政府共建的省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西江日報記者 袁麗娟 整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