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雕刻。
悅城龍母誕廟會祭祀盛況。西江日報通訊員 溫愛民 攝
▲傳拓技藝項目傳承人梁思勇在校園傳播傳拓技藝。 西江日報通訊員 梁惠瑩 攝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何冠醒在編織金渡花席。西江日報通訊員 吳乙生 攝
高要春社慶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搶炮前,個別鎮村會請來醒獅、粵劇、曲藝、雄雞舞等文娛節目做暖場表演,將社日慶典推向高潮。 西江日報通訊員 何異能 攝
肇慶裹蒸。
疍家糕咸糕。
古法造紙省級傳承人張熀元。
2月4日至5日,2023年肇慶廣府文化廟會將于肇慶端州區隆重上演。本次廟會主題為“多彩非遺鬧元宵”,以龍母巡游、包公巡游、端硯制作等多個具有肇慶特色的非遺活動和技藝將集中亮相,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充滿廣府風情、滿載幸福年味的高品質文化盛宴。
尋覓肇慶歷史,隨處可見斑斕、凝重的廣府文化印痕,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豐富厚重。近年來,在全市新老非遺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遺項目推陳出新,新活力迸發,展現出全新的時代風采,讓肇慶文化更加璀璨奪目。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肇慶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9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2項。本文盤點一批極具特色的肇慶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饗讀者。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通訊員 鄧正恒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端硯制作技藝
端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重寶,因出產于古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自宋代起已作為貢品,名列中國眾硯之首。端硯以其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的獨特石質,燦爛多姿的石品花紋,巧奪天工的雕刻技法,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蟲蟻不蛀等特點,被中國歷代文人墨客視為硯中至寶。
2004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肇慶全國唯一的“中國硯都”稱號。2006年,端硯制作技藝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8年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2020年,中國端硯文化村成為“廣東省工業旅游精品線路—肇慶文醉體驗之旅”站點,并入選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同年9月,中國端硯博物館正式開館。
民間信俗(悅城龍母誕)
悅城龍母誕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源自德慶先民對遠古西江水神龍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活動時間集中在每年的龍母生辰誕(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誕(農歷八月初一至初八)。龍母誕期間,前來參神“賀誕”的鄉民人數眾多,尤其是五月初八“正日”,更是盛況空前。自秦始皇敕封開始,歷漢唐元明清各朝,悅城龍母均受到皇帝的敕封,被納入國家的祀典之中,從而確立了信仰的正統性。龍母信仰所體現的龍母精神和品格,是研究西江龍母文化的鮮活載體,在民族學、民俗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民間社火(高要春社)
社祭,是古代中國最莊嚴典重的禮制之一。高要春社沿承了中國傳統社祭的春祭。
高要現存4000多座社稷壇,遍布全區17個鎮村,是目前所知社稷壇分布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區。高要春社是西江中下游最多民眾參與、節期最長的民間慶典之一。在節前,各村父老召集村民合錢,用于社祭開支;在節期,各鎮村先集中拜祭本土社稷之神,隨后組織社日慶?;顒?,龍獅、粵劇、八音、搶炮、廟會出巡、茶果美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春社完祭后進入分胙和宴饗高潮,各村社分發酬敬過社稷的祭肉,重現漢代“陳平宰社”的遺風。原本人口眾多的高要,節期會增加數十萬賓客,重現古代“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的風俗畫面;在節后,各村公布社祭開支,籌款余額滾動至下年。
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端州包公誕
端州包公誕的誕期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民俗內容包括祭祀壽典、神像巡游、包公送福、蓋印沾福、文運昌盛等內容與環節,其中神像巡游和包公送福為區別于其他包公民俗活動之最大特色。端州包公誕充分體現了肇慶百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追求公平與法治”的精神,有助于增強肇慶文化軟實力,提高肇慶人民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
高要倫太太龜苓膏制作技藝
倫太太龜苓膏精選國家級養殖示范基地倫大養殖場外塘散養的南種優質石金錢龜,并針對現代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加以調整配方,加入高要特產佛手、芡實,使其藥性溫和,老少皆宜。制作流程包括選料、處理龜只、熬制、消毒、罐裝、冷卻等工序。2021年,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已成為肇慶乃至廣府手信產品。
陳傳腐乳釀造技藝
“陳傳腐乳”源于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兩百多年歷史。陳傳腐乳釀造工序繁多,需經選豆、清洗、浸泡、磨漿濾渣等20多道流程。陳傳腐乳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區別在于從祖傳的酒餅菌種中分離出魯氏酵母、根霉和毛霉等優良菌種,用純種發酵,釀造腐乳。從形態風味上分為南乳、南乳醬、辣腐乳和皺皮腐乳四大類,其中以南乳和皺皮腐乳最具特色。2021年,陳傳腐乳釀造技藝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封開白馬茶制作技藝
封開白馬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天啟年間。據舊縣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曾由朝廷選送此茶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名茶評比,獲二等名產之稱,封開白馬茶由此而馳名中外。該技藝分布的核心區域位于封開縣杏花鎮,杏花鎮白馬山海拔高達800多米,上頂有350畝原始茶園,大部分茶樹有50多年的樹齡,部分老茶樹樹齡高達300多年。全縣有6個茶場,運用白馬茶制作技藝年產茶200多噸。該項目是甚有特色的地方文旅產品,帶動了當地白馬茶產業的發展,為推動當地文旅發展作出了貢獻。
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包公傳說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不阿而著稱,后人敬稱其為“包公”,慶歷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職端州,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仍廣為流傳。按照傳說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對他清明廉潔、勤政為民的贊揚,如“擲硯化渚洲”“包公井”等傳說;二是對他執法公正、斷案如神的歌頌,如“包公鎖蛟龍”“包公收妖”“包公為蟛蜞申冤”“龍的珠寶”等傳說;三是對他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的稱許,如“包公巧破血衣案”“鐵樹開花”“填拐命”等傳說。
在肇慶,至今仍有許多與包拯軼事典故和傳說有關的遺跡、遺址和紀念物,如包公井、端州州署、廣儲倉、崧臺驛、星巖書院、寶光寺、文昌宮、硯洲島、黃布沙等。
傳拓技藝
傳拓技藝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復制方法。肇慶地域傳承的傳拓技藝注重使用端硯名坑磨墨,研墨不滯,發墨快,墨汁細滑,顏色經久不變。拓技類別全面,包括平面拓、全形拓、烏金拓、蟬翼拓、穎拓等。精于傳拓端硯、碑石和摩崖石刻,能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文字、圖案、設計、紋路等表面信息,且能更直觀地展現原物的細微之處。技藝流程分為上水、上紙、上墨、揭拓、裝裱。2022年,傳拓技藝入選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
金渡花席是高要金渡鎮著名的傳統床上用品,生產始于明代。主要材料是蒲草,又叫茳芏,它細長、光潔、柔韌,有“賽龍須”之美譽。清代中期從國外傳入染料,編織手藝人將處理過的蒲草染成紅、綠、藍、紫色,編席時色草與白草相間,形成各種色澤鮮艷的圖案,編織出圖案花席,故稱金渡花席。其優點是草細柔韌、結實平滑、美觀大方、冬暖夏涼、經久耐用、抗拉力強。在歷史上,曾是高要金渡一帶農民的重要手工業。
玉雕(肇慶市四會玉雕)
“他山之玉,四會成器。”四會是“中國玉器之鄉”,并且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玉器專業加工和銷售基地之一。四會玉雕有100多年歷史,工藝具有“精、新、巧、韻”四大特色,有擺件(座件)、掛件(花件)、飾件、玩件等多個種類,注重造型設計,因材施藝,善用“巧色”技法。
目前,四會建有玉器街、玉博城、玉器天光墟等專業市場,玉器從業人員近20萬人,年加工玉璞1萬多噸。四會玉雕行業規模大,從業人員多,產值高,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此外,四會玉雕產品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打造了眾多玉器精品。2007年,玉雕(肇慶市四會玉雕)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肇慶裹蒸制作技藝
裹蒸是肇慶著名的特產,是歷史久遠的春節傳統食物以及饋贈親友的禮品。曾幾何時,每到春節前夕,肇慶大街小巷都砌起爐灶煲煮裹蒸,火光燭天,熱鬧非凡,滿滿的新年儀式感。
肇慶裹蒸以糯米、綠豆、半肥豬肉為原料,用柊葉包裹為枕尖狀后大火煲煮而成。肇慶裹蒸的傳統工藝包括浸洗柊葉、淘洗糯米、去綠豆衣、腌制肉餡、包扎、燒煮等步驟。裹蒸有多種吃法,既可以煮好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切碎的芫荽、蔥、炒香的芝麻粉以及適量花生油和醬油,還可以蘸上蛋漿后用豬油煎至金黃再食。2009年,肇慶裹蒸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疍家糕制作技藝
疍家糕又稱千層糕,是肇慶西江水上人家傳統的節慶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饋贈的常用禮品。疍家人春節、中秋等節日期間制作千層糕祭祀神明、祖先,其制作技藝反映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習俗和族群文化。
疍家糕分咸甜兩種,咸糕以粘米、芝麻、花生、蝦仁、豬肉為材料;甜糕則以粘米、白砂糖為材料。疍家糕的制作非常講究,甜糕制作工序包括磨漿、過濾、煮糖漿、勾兌、蒸制等,咸糕的制作則包括磨漿、過濾、腌制餡料、蒸制等程序。疍家糕的蒸制過程是,以蒸糕盆放入燒開水的鍋里,將粘米漿均勻地澆在上面,然后用猛火蒸2—3分鐘。如此反復,最多可到36層,寓意“長長久久,步步高升”。2012年,疍家糕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四會古法造紙,主要集中于鄧村鎮,于南宋時由中原傳入,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其主要工藝環節,與古籍《博物志》《后漢書集解》中所述1900年以前蔡倫的銼、煮、搗、抄造紙術一脈相承,也與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法造紙法相一致,是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活例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