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高新區一村社區與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隔江相望。
駕車沿著肇慶高新區北江大堤行駛,不一會,記者就來到環境舒適的一村社區。該社區坐落北江邊,站在大堤向東望去,正是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一直以來,一村社區與蘆苞鎮在商貿、務工、農業等方面交流密切,不斷譜寫出兩地發展的嶄新篇章。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1
一江兩岸來往密切
一村社區所在地域在1958年前仍歸屬三水管理。1958年,中共廣東省委發出“開發草塘,消滅釘螺,根除血吸蟲”的號召,決定將血吸蟲繁殖地的六泊草塘,由國家投資建設農場。
同年2月,華南農墾總局在四會、三水交界的六泊草塘成立大旺機械化農場。正是此時,一村作業區(一村社區前身)所處地區歸入大旺機械化農場管理,后來在1988年又劃歸肇慶市管理。
當地年紀稍大老人中流傳著一句話:先有蔣岸,后有蘆苞。蔣岸,是一村社區一處地名,解放前此處形成了周邊地區一個較大集鎮。
“蔣岸以前有著米鋪、布鋪、當鋪,對岸的三水百姓都坐船過來趁墟。”73歲黃永常跟記者回憶道。
后因多重因素,對岸的蘆苞鎮商貿逐步興旺起來,對岸的三水居民甚少再到蔣岸購買生活用品。然而,北江西岸的蘆苞鎮西河村村民依然習慣來到一村社區趕集,一直延續至今。“社區劃定了一個區域,方便西河村村民每天早上過來交易商品。”一村社區副書記林延東說。
大旺農場成立后,當地仍未有中學。黃永常小學畢業后,就到蘆苞中學讀初中。“我們當年在附近渡口坐機帆船過去蘆苞讀書,每趟五分錢,后來漲到八分。”他說。直到1963年,大旺農場設立農業中學,當地職工子女才可就近讀書。
2
從去三水務工到家門口就業
大旺農場建立之初,一村社區以水稻種植為主,后來又引入甘蔗種植。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改革的春風吹遍全國各地。也正是這一年,廣東省委決定將大旺農場改為大旺華僑農場。
乘著改革東風,一村社區在1983年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地廣大職工開始承包土地廣泛種植甘蔗。責任制也解放了當地大量勞動力,職工子女紛紛選擇到蘆苞鎮的針織廠、手套廠、鞋廠打工。
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遠遠超過當地干部職工,這一點得到黃永常承認。“我當時是作業區主任,每個月工資幾十元,而農場職工承包種甘蔗每年收入大概500到1000元”,他講道,“在蘆苞的工廠打工,每個月也有一到兩千元。”
不少職工子女把打工收入寄回來,幫補家庭。部分人最后甚至選擇落戶三水。“大旺這邊當年仍然以農業為主,后來又開展魚塘養殖,但是就業發展機會還比不上蘆苞鎮。”林延東說。
一村社區發展迎來騰飛,是在肇慶高新區成立后,各種惠企政策推出吸引大批高新企業落戶。2003年,一村社區轄區亞鋁工業城落戶,社區提供一萬畝土地。此后,中亞鋁業、寶龍汽車等一批企業在一村社區扎根發展。
企業的落戶,讓當地居民無需到鄰近的蘆苞鎮務工,家門口就可以找到高薪工作。林延東說:“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大部分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相信未來會更好的。”
3
致力打造民俗文化社區
近年來,肇慶高新區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一村社區村容村貌整治為著力點,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打造民俗文化社區。
12月23日,記者來到位于肇慶高新區一村社區,一座寫著“蔣家村”的牌坊讓人眼前一亮。寬闊筆直的村道,沿路房屋外墻都統一進行亮化。沿著村道走去,一座建于清朝的蔣氏大宗祠映入眼簾。宗祠前臺基上有進士桅桿石、舉人桅桿石,具有一定的建筑藝術研究價值。
在保存古村古貌的基礎上,一村社區還將在蔣家村旁修建觀景亭、小公園,并將提供24個停車位,為居民群眾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
除此以外,蔣家村還建成一個文化活動室,可以供村民休閑、娛樂、閱讀以及運動。
在蔣家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梁先生,說起村容村貌的種種變化,不禁感慨萬千。“我們村以前沒有水泥路,都是黃泥地,現在改變了很多,道路全部硬底化,變成了美麗鄉村。”他說。
蔣家村的改變只是一村社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該社區還對黎家村、下朱村、上朱村等村容村貌進行升級改造。
“未來,我們會積極培育‘一社區一品牌’,打造民俗文化社區,為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添磚加瓦。”林延東說。